盡管袋狼滅絕只有86年,但其細胞基因鏈在化學和物理作用下,發生了變化,基因重塑的可能性并不大,基因功能能否重啟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。
并且與袋狼基因相近的物種基本不存在,很難找到合適的代孕母體。
精子和卵子結合后培育胚胎,將胚胎植入代孕母體中,這是簡單的創造生命的方式。
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,但真正實施起來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困難。
就拿圣地亞哥動物園正在努力復活的北方白犀牛來說,科學家們對它們復活的過程分為四步。
世界上最后兩頭北白犀
第一步是將皮膚細胞轉化為干細胞。
所有其他細胞都起源于干細胞,其中自然也包括卵子和精子。所以從理論上講,研究人員只要有動物的干細胞,就能造出卵子和精子,從而造出受精卵。
但是人們能夠接觸到的滅絕動物只是一具骸骨,從上面只能提取到皮膚細胞。因此皮膚細胞轉化為干細胞,成為了復活滅絕動物的第一個壁壘。
突破這一壁壘成功得到干細胞后,到第了二步,將干細胞編程為卵子和精子細胞。這個過程稱之為配子。
成功得到精子和卵子以后,到了第三步,讓精子和卵子結合受精。
參與受精的卵子必須是活的。一般卵巢的維持需要滿足特定的環境要求,但在實驗室中創造的受精卵很難達到這個要求。
這就需要模仿卵巢的環境,溫度、營養液和激素濃度,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都必須達到標準。
受精完成以后在體外培養成胚胎,將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體的子宮中。代孕期間,胚胎會與母體交流,生出來的白犀牛多多少少有著母體基因。
另外胚胎與子宮之間必須保持同步性,大部分的失敗都是其異步性導致的。
復活滅絕生物的技術還有著層層阻礙,讓這些生物重新出現在地球上任重道遠。
這種復活,是否真的有意義?
毫無疑問,復活滅絕生物確實有一定意義,它們的重新出現,豐富了世界物種的多樣性,發揮著在自然界中的獨特作用。
也能讓我們能夠真真實實看到,這些傳說中的生物是什麼樣子。
但讓一個被大自然淘汰的生物重新出現在地球上,其做法本身就違背了自然規律。
要知道復活的是一個龐大的滅絕生物,而不是一個小小的寵物。不同時期的地球有著不同的生態圈,將這些復活的動物放進任何一個圈子里,都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。
猛犸象適合寒冷的地方,只能將其放在西伯利亞北部、兩極地區等寒冷地帶,這些地方的食物本來就短缺,它們的出現對于本地生物會是毀滅性的打擊。
以上是假定它們能活下來的情況,更有可能的是,即便成功利用基因重組讓一頭活生生的猛犸象出現,這種被人類改造過的基因后續也會表現出一些劣勢,而且在如今這個氣候變暖的時代,它們也很難活下來。
至于Colossal對外宣稱,復活猛犸象是應對氣候變化,幫助保護永久凍土中截留的碳和甲烷的全新方法。
Delborne教授曾對此直接表示反對。
Delborne教授認為這種說法很牽強,如果真的能夠達到恢復北極苔原生態系統和「固碳」的效果,需要猛犸象的數量是很多的。
一頭猛犸象一天需要吃掉400磅的食物,如果足夠數量的猛犸象引入北極,在它們還沒有起到固碳作用之前,就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了。
Delborne教授還告誡道,我們應該關注一下動物的痛苦,我們對正在改造和創造的各種生物體都有責任。
在2003年,一個團隊從最后一只活著的布卡多山羊身上提取細胞制造胚胎,然后將其植入代孕山羊體內。
之后一共經過六次懷孕,只有一次順利分娩,新生的生命只存活了幾分鐘。
為了一個能不能創造成功都不知道的生命,一遍遍摧殘活著的生命,真的做對了選擇嗎?
就像許多人批判的那樣,與其花那麼多錢在復活一個滅絕的生物身上,還不如用來拯救瀕臨滅絕的生物。
當我們看到一只披著猛犸象外衣的亞洲象時,真的會感到興奮嗎?當我們知道為了這樣一只雜交猛犸象付出多少代價時,還會為了這一滅絕的物種感到高興嗎?
保護瀕危物種才是要務,不要讓如今觸手可及的動物,在未來又成了一個需要鉆研的復活項目。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