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最近,那個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、最干凈的湖泊——貝爾加湖就深受鸕鶿的「折磨」。
近年來,貝爾加湖當地政府呼吁尋找與鸕鶿和平相處的方式,因為最近鸕鶿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,不僅讓湖內的魚類數量和種類大減少,而且鳥類的排泄物過多也對當地環境造成了污染。
據估計,大約有4萬多只鸕鶿生活在貝加爾湖邊,而且它們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,活動范圍也在擴大。
看似是環境在變好,吸引了它們的前來,實際上卻是生態環境不平衡所造成的。這說明當地生物鏈出現問題,導致它們的天敵減少,棲息地的退化,因此才能如此泛濫生長。
這樣下去只會讓環境變得更加糟糕,不只是魚類減少,就連湖周圍的自然地區也會受到影響。因為鸕鶿的糞便中含有氮、磷元素,排放過多會使得湖泊富營養化,引發水華現象。
所以當地開始呼吁能夠尋找一個解決這個頭疼問題的方案,有些地方制作了一些鸕鶿的人工巢穴,引導鳥類在此產卵;有些地方鼓勵漁民定時喂養鸕鶿,讓它們減少捕捉水中的魚;有的加強對鸕鶿的監測和管理,及時定制方案等等。
雖然說鸕鶿的數量增加是貝加爾湖生態系統再次復蘇的標志,它們并沒有在那里做了一些無法補救的事情,只是參與了自然的循環,但不得不說,有時候還是令人頭疼。
由于水域的受損,影響漁業的發展,以及對鸕鶿種群的保護,許多地方禁止使用鸕鶿進行捕魚。例如在中國的太湖、鄱陽湖等水域,政府就頒布了相應的禁止鸕鶿捕魚的政策。
如今的鸕鶿,不再是一種捕魚工具,更多的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因為這種方式歷史悠久,可以追溯到古代。因此,現在有一些地方是受到審批,游客能夠看到鸕鶿捕魚這一傳統表演的。
比如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,廣西桂林市的漓江水域會實施為期4個月的禁漁。在這期間,漁民就會變換他們的身份,帶著鸕鶿為游客進行表演捕魚。
這些漁翁會站在竹筏上,呼喝著鸕鶿進入水中。而鸕鶿也會十分聽話,一頭猛扎進水中,很快就能釣出一兩只活蹦亂跳的大魚出來。漁民會表揚它,并及時給它們一些小魚兒作為獎勵。
這樣的表演,成為了漓江興坪碼頭的一個節目。漁民不再靠魚鷹的方式來捕魚,轉而用更高效、更環保的方式來捕魚。鸕鶿捕魚慢慢的成為了這樣一個表演節目,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中華傳統文化。
用現代創新的方式,為原有的老舊傳統注入新活力,讓它「換血」散發出新生命、新生機,這又何嘗不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?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