銀魚,又稱面條魚,是一種體長約7-10厘米,體形細長,色澤銀白,無骨無刺,肉質鮮嫩的淡水魚類。面條魚因其形狀極似一根粗粗的面條而得名,是東北地區的特產,也是當地人的傳統美食。
然而,隨著環境的變化和資源的減少,面條魚已經不再是東北人日常餐桌上的常客,而成為一種珍稀而昂貴的食材,也成為一種懷舊而珍貴的回憶。
小銀魚的故事,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。那時候,生活艱難,漁民們只能靠江水為生。這天,他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魚,細長如線,銀白如鏡,沒有骨頭沒有刺,只有鮮嫩的肉。
漁民們把它們撈上來,煮了一碗,發現這些魚就像一根根面條一樣,滑溜溜的,香噴噴的,一口咬下去,鮮美無比。漁民們高興極了,給這種魚起了個名字,叫做面條魚。
過去在丹東的鴨綠江里,小銀魚多得不得了,每到春天,它們就成群結隊地游上來,準備產卵。
漁民們用網子一撒,就能撒上來一大筐,一筐筐的面條魚,堆得像山一樣。而它們也曾一度被當地人稱為「最不值錢的魚」,一斤才幾毛錢,甚至有時候賣不掉,就用來喂豬。
東北人幾乎都有吃小銀魚的經歷,尤其是老一輩的人,他們說小銀魚是他們童年的味道,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,是他們的鄉愁。
小時候最開心的事情,就是晚上跟著父母去江邊捕撈面條魚。白天小銀魚藏身在水深處,不露頭角,不惹是非。
到了晚上,它們才開始活躍起來,跟隨著月光,向著水面游去,尋找水中漂浮的小生物飽餐一頓。漁民們也會在夜里出動,帶著網或者竹筒將它們一網打盡,帶回家去享用。
2009年黃河撈到一條32厘米長的銀魚
小銀魚的烹飪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,炸、煮、炒、蒸,各有各的好吃。
來不及做飯的時候,銀魚炒蛋就是最簡單又美味的家常菜,只要準備好小銀魚、雞蛋和一些常用的調料,就可以輕松做出來。還有銀魚蒸水蛋,蛋糕滑嫩,加上銀魚的鮮甜軟糯,一口嗦進去,簡直就是人間美味。
沒事三五好友來家相聚時,一盤香酥小銀魚就是最好的下酒菜。
首先,把小銀魚洗干凈,撒上鹽、料酒和白胡椒粉稍微腌制入味,再把雞蛋打開,加入面粉、淀粉、泡打粉和適量水,攪拌成糊狀。起鍋燒油,燒到七成熱,把小銀魚裹上面糊,一條條放進油鍋,中火炸到金黃酥脆,撈出即可。
小銀魚的滋味只有親口嘗過的人才知道,它們身體柔軟,肉質鮮嫩,色澤如玉,香氣撲鼻,一入口就化在舌尖,讓人欲罷不能,和雞蛋、豆腐、蔬菜等一起烹飪,更是相得益彰,回味無窮。
很多東北人都說,他們長大后離開家鄉去了外地,就很少再吃到銀魚,但是每次回家,都會買上幾斤,帶回去給自己和家人吃,吃著吃著,就想起了小時候的情景,就覺得很溫暖,很幸福。
銀魚是銀魚科的統稱,只生活在中國、朝鮮和日本海域,會從近海游到江河里產卵,其中長江口和黃海的銀魚最有名氣。
它們的頭部像一塊扁平的板子,眼睛和嘴巴很大,全身都是透明的,但嘴巴里長滿了一排細細的牙齒,小一點的魚蝦隨便就被它啃食殆盡。
它們的背鰭長在身體的后面,大概在身體的四分之三的地方,除了雄性銀魚的臀鰭的兩邊有一排大大的鱗片外,其他銀魚都是周身沒有鱗片,呈透明狀,死了以后,身體就變成了奶白色。
銀魚的生活方式很特別,主要在中上層水域活動,吃一些浮游生物,夏天天氣熱的時候,就會游到深水里,鉆進沙子里睡覺。每年春天海水溫度5-9℃的時候,銀魚就會游到近海里,下蛋,蛋會沉到水底,慢慢長大。
銀魚的壽命很短,只有1-2年,一般半年就能長大,一歲的時候就能下蛋,下完蛋就會馬上死掉。雖然它們的是生存時間并不長,但是產量卻極大,每條銀魚每次大概能產下3000~6000多個卵,一歲就能長成小魚。
銀魚的種群在歷史上曾經經歷過幾次的興衰,最為顯著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。
那時的銀魚產量曾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,每年可以達到600多噸,主要集中在長江口和黃海地區。 這一時期,面條魚成為了東北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,也成為了東北人的經濟支柱之一。
這樣的銀魚數量,也曾讓鄰國日本韓國十分眼饞,畢竟這兩個國家也是將銀魚視作最為養生的頂級食材。
日本雜志《治療》里就說過,這種小小的銀魚,吃了能夠長壽,保持年輕。 日本有一個老太太,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,她愛吃銀魚,吃了一輩子,竟然活到了103歲。
人們問她秘訣,她笑著說,就是吃銀魚啊,她家每頓飯都有銀魚,各種做法,各種美味,她和她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,從不厭倦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