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不夸張的說,日本人對于銀魚的熱愛可是比中國人強烈多了,它們基本每頓飯都會搭配銀魚,一些高級日料店中,也會將銀魚做成刺身,價格也是非常昂貴。
雖然日本民眾頓頓吃銀魚,但實際上,銀魚在日本本土產量很低,由于日本的水域,對它們來說太苦了,淡水太少,咸水太多。
所以日本的銀魚產量,跟它們的海岸線不成正比,反而很低很低。日本人想吃銀魚,就得向中國求助,從中國進口大量的銀魚,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。
然而,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我國銀魚的種群開始出現了急劇的下降,幾乎要從這個世界上消失。市場上的銀魚也從幾毛錢一斤猛漲到最高上百元一斤,但即使如此,卻依舊是供不應求。
可是原本數量巨大的銀魚究竟去哪了呢?為何就突然沒了蹤影?
銀魚的消失并不是偶然,當全球氣候變暖,海水溫度逐年上升,它們的生存環境受到了破壞。
隨著人類大興水利工程,河流流量和流速都發生了變化,銀魚洄游路線和時間受到了干擾,使得其產卵地和孵化地都發生了變化,在這樣的胡蝶效下,它們的生長周期和生長速度都受到了影響。
再加上工業、農業和生活污染,水體中的有害物質和營養物質都增加了,水體變得的富營養化和缺氧化,在這樣的水質中生存,銀魚的生存條件可想而知。
除了生活環境被破壞外,日益增長的市場的需求和利益的驅動,漁民對銀魚的捕撈強度和頻率都增加了,資源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銀魚種群結構和遺傳多樣性都受到了破壞,銀魚的地位瞬間從普通食物變成了珍稀食材,從平凡魚類變成了瀕危魚類。
曾經一位對銀魚有著深厚感情的釣魚愛好者說,得他小時候,每到春天,就會跟著父母去鴨綠江一起釣銀魚。那些銀魚,就像是水里的仙子,神秘而美麗,讓他著迷。 可是,他已經很久沒有見過這些銀魚了,他很想念它們。希望這種魚兒能夠重現江河,讓他再次欣賞它們的風采。
面對銀魚的資源危機,人們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,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人工養殖。銀魚的人工養殖是指在人工條件下,通過人工控制和干預,實現銀魚的繁殖、孵化、培育、養殖等過程,以提高其產量和質量,滿足市場的需求,保護野生的資源。
銀魚的人工養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,當時,日本的一些科學家和漁民開始嘗試用網箱和池塘來進行養殖,取得了一定的成功。 而后,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和漁民也開始研究和實踐銀魚的人工養殖,經過多年的努力,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。
我國銀魚養殖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,主要集中在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等沿海省份。由于我國的水域面積廣闊,氣候條件適宜,銀魚資源豐富,銀魚養殖的潛力很大。
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對銀魚的需求也不斷增加,銀魚養殖的市場前景廣闊。 據了解,目前我國銀魚養殖面積已經達到20畝,年產量超過10萬噸。
銀魚養殖的技術門檻較低,投資成本相對較低,非常適合小型養殖戶加入。只要注意種苗培育、飼料配制、水質管理、疾病防治、收獲加工等,就能培育出數量多質量精的銀魚。
同時,養殖的場地也挑,池塘、網箱、水庫、海水都能夠進行培育。雖然不同的養殖模式有不同的優缺點,但都可以根據具體的條件和目標進行選擇。
當然,銀魚養殖的發展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,它們面臨著一些挑戰,比如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、市場競爭和價格波動的壓力、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的要求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需求等。
為了應對這些挑戰,銀魚養殖行業需要加強規范化管理和標準化建設、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牌力度、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、實現產業鏈整合和規模化發展等。
目前,有關部門也已經介入對于銀魚的保護,實施了禁漁令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我國還能和以前樣,吃上「廉價」銀魚。
參考資料:它被譽為「水中精靈」,曾一度瀕臨滅絕,如今因禁漁而罕見重生這種淡水魚是「太湖三寶」之一,肉質細嫩,營養豐富,經濟價值高2023年銀魚養殖行業市場分析現狀這種魚起源于我國,被視為席上珍品,卻成日本人最愛的食物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