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那些沒有遵從「飽和逃逸」的蟬們,最后的結果是全軍覆沒。經過這一番篩選,活下來的蟬都是統一時間產卵,統一時間蟄伏于地下,統一時間出土。
周期蟬大多為13年和17年,是大自然的淘汰選擇。周期太長或太短的不適應者最終淘汰,以至于最后活下來的都是適應環境的十三年和十七年。
據科學家推測,周期蟬的出現應該是180萬年前。那時候發生了多次冰期,這種突如其來的冰期剝奪了夏天的熱量。
蟬的生長周期大多數是在土里,夏天是它們出土活躍的日子,一些鐵憨憨到了夏天依舊出土,被大量凍死。而察覺到不對勁的蟬繼續躲在土里,成功逃過一劫。
由此,蟬的出土周期得到延長,減少了暴露在外的時間,最大可能避開了冷夏,最將族群保留了下來。
有研究表明,如果1500年的時間里,每50年出現一次冷夏,每7年出土一次的蟬,有7%的機率存活。每11年出土的蟬,有51%的幾率存活。每17年出土的蟬,有96%的幾率存活。
所以,蟄伏周期短的蟬,大多都被凍死,蟄伏17年左右,比如16-18年的蟬,是成活率最高的。
每一組十七年蟬都有4%的幾率在出土時遇到冷夏,在漫長的冰河時期,就有許多組十七年蟬在這4%的幾率中喪生,我們今天看到的十七年蟬,可能是當時剛好處于蟄伏期躲過災害的那一組。
十七年蟬并不是天之驕子,或許在它之后還有更長的20年、30年的蟬,但昆蟲的壽命有極限的,雖然蟄伏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度過災期,但昆蟲的壽命有限,還沒出土見過太陽就老死,實在有些悲哀。
環境的考驗,壽命的不變,這些因素的疊加,使得十七年蟬跟有生存優勢。
十三年蟬能與十七年蟬爭個高下,是因為它們生存的區域更靠南,能夠吸收更多的太陽熱量,冷夏對它們的傷害也弱一些。
所以十三年蟬雖然蟄伏期短于十七年,但生存能力并不比十七年蟬弱。
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數學家,而這些蟬,是頂級的生存大師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